唐代皇室华服如何展新颜

北京去哪家医院看白癜风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本文转自:华商网

唐代皇室帝胄穿的是什么样的衣服?其实不用想象,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的衣物就是皇室供奉的。不过在地宫中存放了多年后,它们会是什么样?能否有一天再展新颜?

陕西考古博物馆第五展厅为此专门设置了一个单元。近日,“陕西文物探探探”邀请陕西考古博物馆讲解员张家君、刘婷婷在展厅做了现场讲解。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批珍贵纺织品文物的提取、保护过程及研究进展,华商报记者还采访了曾经长期从事这方面工作的陕西文物保护专家——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获授博士学位,现任陕西历史博物馆保护修复部主任,曾任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修复部副主任、业务办主任、院长助理等职务的路智勇研究员。

1.如何发现的?

佛塔意外倒塌,地宫珍藏面世

讲解员介绍,年在一场大雨后,法门寺塔意外倒塌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对法门寺塔基进行清理时,发现塔基下隐藏有一座地宫。在对地宫进行清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珍贵遗物。这些遗物在地宫前室石门处发现的《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账》碑上(以下简称“物账碑”)都有记录,其中丝织品数量非常多。

路智勇说,在这批出土纺织品文物中,如今保存在法门寺博物馆的几件,相对来说是保存状况最好的。“其中最精彩的是五件微缩的衣物模型,只有手机大小,都是用蹙金绣工艺做的,特别精致。还有几条用来系宝函的丝绸带子,当时舍利被放在多重宝函内,每个宝函外都有一条带子系着。此外还有一件用来包裹四门纯金宝塔的和手绢大小差不多的织物,以及几件带莲花纹的蹙金绣织物残片。但纺织品文物很少往展线上放,因为保存是个难题。如果常年在那里展览,这些文物就会劣化得很严重,时间长了以后就会变色变脆出问题。”

2.供养人是谁?

物账碑记述,供养人包括武则天

路智勇说,供养是信仰佛教的人为求得福报而供奉给佛祖、寺院的珍宝、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燃灯、众华、众香、幡盖等,供养人也有可能将自己用过或专门制作的服饰作为供养供奉于寺院,以为自己积累功德,所以其中的某些衣物有可能是供养人自己穿过或用过的。

那么这些丝织品的供养人会是谁呢?根据物账碑记载,这些都是皇室戚贵、内外僧官等供奉的金银宝器、衫袍及下盖裙衣。其中,属武则天、唐懿宗、唐僖宗、惠安皇太后、昭仪、晋国夫人等皇室帝胄供奉的丝织品就达多件。

讲解员介绍,根据法门寺物账碑的对应记载,陕西考古博物馆展厅内展陈的泥银菱纹罗长裤是由武则天供奉的,这件长裤武则天可能亲手触摸过。

路智勇说,这批纺织品文物从服饰结构上来说,并没有以前未见过的形式或形制,都是唐代常规的裙子、裤子、袍服等。但这些丝织品都是一千多年前的真品实物,很难保存下来,所以它的价值也就在这里。另外这些衣物是跟唐王朝皇室有关的,制作工艺精良,等级非常高、价值也非常高。“即便在全国来说,这批纺织品文物也是绝无仅有的。”

3.为啥不敢动?

糟朽、包块、断裂,低温保存近30年

路智勇说,丝绸在我国的起源非常早,河南郑州史前遗址考古发掘中就出土了距今年的丝绸残片,那时还属于仰韶文化时代。目前在陕西范围内出土最早的丝绸残片是在石峁遗址,陕西考古博物馆展厅内就展陈有一些残片,它的年代距今接近年。

“丝绸文物是有机质的东西,最怕环境来回变,一会干了,一会湿了,就会出问题。咱们这里四季分明,地下水位有时候高、有时候低,所以在关中和中原地区很难保存下来。而在北方比较干燥、寒冷的地区,或者南方长期处于高水位的饱水状况下,保存得相对就会比较好。在陕西地区,法门寺丝绸也是这么多年来最大批量的出土纺织品文物,其他的都是零星残片或痕迹,很少能发现。”

法门寺塔基地宫建于唐代,受多次地震影响,塔身几经坍塌重建,地宫中放置的纺织品屡受砸压。“这些衣物存放时,应该是放在地宫里的一个容器里边的,后来容器已经劣化没有了,提取的时候大概有七八个衣物包块,还有一些残片。年考古发掘时,老一辈保护人员在发掘现场做过一些基础的保护工作。后来法门寺博物馆开馆时,把几件保存得比较好的丝织品拿回去展览了。大部分丝织品因为保存特别差而病害特别严重,糟朽、包块、断裂的情况都有。保护修复一时难以开展,就放到了当时的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准备慢慢做保护修复。”

路智勇介绍,法门寺出土丝织品最典型的病害,就是织物的层与层之间的黏连叠压问题。因为在地宫里存放时,这些衣服都是折叠以后,放到箱子里或者什么器物里的。地宫从公元年封闭,到公元年发掘,经过了多年。在漫长的时间里,这些织物是没有经过人为扰动的。因为是层层叠压,一方面是自重,一方面是其他器物倒了以后压下来,导致这些衣物自己就黏在一起结成包块了。

“这批衣物包块运回来以后,还出现了一些发霉的问题。发霉是跟环境有关系的,比如湿度大、温度高就容易发霉,所以当时把它放到了冰柜里面。但并不是冷冻,而是低温保存了起来。因为霉菌生长需要一定的温湿度,低温保存能在某种程度上抑制霉菌的生长。”

讲解员介绍,当时包宝函的一条丝织品带子出土时因糟朽严重,大家都不敢动,怕一动就成粉末了,后来是在进行保护之后才敢轻轻打开。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有限,没有办法对衣物包块进行保护修复,所以将它一直放在冰柜里低温保存了近30年时间。

4.难题咋破解?

调节湿度找临界点,特殊工具轻轻揭

路智勇说,法门寺丝织品真正开始大规模做保护修复是从年开始的。“那时我刚从西北大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本科毕业,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当时是中德合作在做,我在一开始就参与了这项工作。年,我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调到陕西历史博物馆。在此之前我一直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中德合作结束以后,基本上是我在主持这个项目。”

“保护工作难就难在对这些衣物包块的揭展。我们做了这么多年工作,除了相关外围研究外,重点保护修复技术的突破,就是对黏连丝绸的揭展。”

当衣物包块从冰柜里拿出来时,相对来说湿度比较高,这时就要对它进行去湿处理。“湿度调节包括回潮技术和除湿技术。回潮实际上就是加湿,但不是让它见水,法门寺的丝绸太糟朽了,一旦见水可能就会在水中漂浮起很多粉末。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要用比较保守安全的技术手段。”

“因为丝绸都是蚕丝纤维,实际上就是蛋白质分子链,分子链上存在大量能够吸湿放湿的官能团,可以反复吸收和释放水分,类似于呼吸作用。但是在不同湿度条件下,纤维的韧性和强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就要通过技术手段对它进行回潮或除湿,以调节纤维的含水量,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临界值。处于这个临界值时,纤维的强度和韧性都比较好。这时候我们才能开始慢慢尝试用一些小工具,一层层地、慢慢地把它揭展开。”

路智勇介绍:“陕西考古博物馆展陈的几件衣物,就是我们当年从包块里揭展出来的,整体来看目前可能共有六件服饰基本还比较完整。我们揭展的是保存最好的一个完整包块,揭展出来之后至少是大片的织物。虽然服饰中间有残缺,但是还有大片织物。其余的包块病害非常严重,一个大包块断成了几个小包块,若就每个小方块去揭,揭了以后很难把每个包块的同一层织物连起来。加上织物老化以后,层位很难分辨,很难把它拼成一个大的织物或服饰。”

“揭展这几件衣物用了两三年时间。这个工作永远都结束不了。因为揭展出来以后还要研究、修复、保护、保存,还要对它的纤维、染色、表面装饰工艺等进行后续跟踪。丝织物不像石刻、青铜器、陶瓷器等状态相对比较稳定,丝织品敏感脆弱,极易受温湿度和光线的影响而产生严重劣化。所以法门寺出土丝织物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延续下去。”

5.因何而华贵?

把金银引入丝绸装饰,金箔银箔用来捻线

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纺织品代表了唐代纺织工艺的最高水平,在展厅中最吸引观众目光的就是它的用金工艺。

展陈文字介绍,其用金工艺包括印花贴金、描金、捻金、织金、蹙金等。其中以捻金线作为装饰是法门寺丝绸织造技术和装饰技法的一大特色。由捻金线派生出的织金锦和蹙金绣等工艺,对后世纺织品中的用金技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路智勇说,“蹙金绣”按照现代工艺来说叫“钉金绣”,就是拿线把金属线缝钉到织物表面。与普通刺绣不同,蹙金绣缝的不是普通丝线,而是捻金线或者捻银线,是把捻金线盘成一定纹样,然后拿丝线把它缝上、固定好。

“法门寺出土纺织品中有几件衣服的腰部采用了织金锦工艺。这种工艺是把捻金线织到织物里面去,来组成麒麟、凤凰等图案,看起来非常精美。而使用捻金线采用织金锦工艺做成带状织物以作为腰部装饰,在此之前几乎没见到过。”

“这些捻金线本身用了金银贵金属,工艺高超。能用捻金线、捻银线来组合,这是等级非常高的服饰。在中国古代,黄金和丝绸都是非常珍贵的材质。捻金线工艺实际上是把黄金和丝绸这两个非常珍贵的材质合到一起了,把金、银都引入到丝绸的装饰用途了,进一步提升了服饰的装饰效果、精细程度、价值和等级。”

“捻金线的基本结构是内部有芯线,外部由金箔条螺旋捻绕在芯线上面。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呢?那时候做捻金线没有什么复杂的机械,就是纯手工。一般是先把金块或银块慢慢捶打成非常薄的金箔或银箔,然后剪成细条。制作捻金线时,在芯线下面系上纺锤,通过搓捻让纺锤旋转,带动上面竖直挂着的芯线旋转加捻。这时把金箔条在芯线外缠绕两三圈,松开纺轮后,纺轮就会自动回转,在回转的过程中,用手指将金箔条轻轻围压在芯线上,随着芯线旋转金箔条就会自动捻到芯线上去。”

路智勇说,现在还有模仿传统工艺在做的捻金线,但所用材料就不大一样了。法门寺这些捻金线几乎全部用的是纯的金箔或银箔。时代晚一些的捻金线,为降低金银使用量以节省成本,同时也为了提升韧性和强度,在金箔条或银箔条的背后有一层纸背层或皮革背层,是双层结构。再往后来,铜线和含金量非常低的带纸背层、皮革背层的捻金线、捻银线就很多了。到了明清,宫廷服饰上大量使用。现在做的一些戏服,包括云锦这样的古装面料上也经常使用捻金银线,但用的材料就很便宜了。不过这个工艺是一脉相承的。“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在法门寺出土的这批丝织物之前,捻金线已经出现,但那时候的工艺相对比较初级,不是很成熟。”

此外,法门寺出土丝织品上面的装饰纹样,采用了或印或绘的印绘工艺,主要以花鸟纹为主,还有几何纹。印绘工艺精细,艺术品位非常高。显微观察表明,法门寺出土纺织品的主要原料为蚕丝。法门寺出土纺织品有绫、罗、纱、绢、锦等不同组织结构,基本验证了物账碑中的相关记载。而古代纺织品的绚丽色彩主要以植物染料染色实现,对部分法门寺出土纺织品上残留染料进行分析,已鉴别出的染料包括紫草、茜草、靛青等。

6.能否展新颜?

尝试再现唐代工艺,复原一件蹙金绣包袱

讲解员介绍,近年来新的保护技术和材料的出现,使更多脆弱丝织品的展示利用成为可能。除此之外,省考古研究院还在着手研究对法门寺出土丝织品进行工艺复原。其流程包括:形制研究工艺调查染色复原织造复原裁剪刺绣。“目前正在复原一件完整的大红罗地刺绣夹袱,相信不久后就可以跟观众见面。”

路智勇说,在他调离之后,省考古院的专家已启动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在法门寺唐代丝织品复原等方面的合作。目前,双方正在尝试复原一件蹙金绣大红罗地夹袱,是包裹宝函的包袱。这件夹袱表面罗织物上蹙金绣工艺刺绣出凤凰、蝴蝶等纹饰。刺绣图案外轮廓以捻银线装饰,内部是用丝线来刺绣的,看起来很精美。它保存得相对比较好,信息也比较完整。但复原必须要有充分的依据才行,它原来是什么材质、什么工艺,包括尺寸、形状、线条、角度都要完全弄清楚,非常严格地去做才能叫复原。这种工作也很有意义,因为保存现状下的文物因老化严重,色彩形貌已不清晰,已难以呈现文物原有风貌,通过复原能够把当时的大概形制、色彩包括精美程度呈现出来,这是很好的展示和研究手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2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