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器在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里,有着怎样的发

啥药物能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news/a_5885333.html

我国古代北方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为游牧民族提供了宽广的生活空间。历史上在这片地域生存繁衍的游牧民族数量众多,他们在欧亚草原纵马驰骋来回穿梭,其间踏及的地域之广、接触的民族之多是其他民族所不能比的,因此在北方生活的游牧民族学习和接纳新鲜事物的能力十分惊人。

历史上,生活在这片区域的各游牧部族为了巩固政权带着开放的心态接受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并不断发展经济、壮大自身实力。这种开放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包容性使游牧民族很早就开始接触玻璃器物。玻璃器的发展演变离不开技术的革新,所以需要对我国玻璃制作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详细阐述,以此来客观分析游牧民族在我国玻璃技术发展史中的贡献。

游牧民族自身没有制作玻璃的工匠,生活中使用的玻璃器均为外来传入,所以对传入路径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对游牧民族的社会环境、玻璃制作技术发展以及丝绸之路的畅通三方面进行研究,为游牧民族对玻璃器的接受和使用等方面做背景铺垫。

开放性的社会环境与玻璃器的传入。我国北方地区位于欧亚草原的东南部,中国北方地区与欧亚草原的联系,更多是与欧亚草原的亚洲部分的联系。得益于我国古代北方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这片平坦的草原地域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游牧民族的社会文化包容性很强,他们除了与农耕民族的文化交流之外,还能与周边中亚、西亚地区互通有无。因此我国古代游牧民族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以至于他们很早就接受并使用了来自西亚的镶嵌玻璃珠。

在我国发现的玻璃珠其制作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种玻璃珠与西亚生产的玻璃珠极为相似,安家瑶等学者认为这种玻璃珠极有可能经古代游牧民族传入。古代游牧民族多生存于海拔较高、地域开阔的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少雨。受自然环境的限制,游牧民族生活习性要顺应自然,迁徙来往、渔猎游牧,所以游牧业是其最主要的经济生产形态。

但由于其生产结构比较单一、物资匮乏,古代游牧民族也会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往来。这种交换方式至今在西藏高原的部分地区仍然存在,这种世代相传的镶嵌玻璃珠甚至可以换一头大牦牛。

草原民族一直在与域外民族不断碰撞之中发展和延续,北方草原区域内的各个民族相互促进、相互交流,从政治层面来看,草原的各个政权相互争斗又不断交错。草原民族经历了上千年的延续,借助游牧的机动性横跨各个大陆,带来和平亦或是灾难,这种野蛮的行为看似与文化的兴盛相矛盾,但政治的分裂和融合的另一面却是更加开放的文化视野和生产技术繁荣发展的可能性。

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开放的性格和沃野千里的草原所提供的便利交通相互作用,促使他们形成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更容易学习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接受新鲜事物。来自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域等多元化因素在北方广袤的草原上随着游牧活动持续交流,同时将十分精美的玻璃器物传入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中,再经由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地区,直接推动了我国玻璃史的发展进程。

由于受到社会生产方式的限制,游牧民族大部分工艺品都是中原工匠或其他国家的工匠制作的,但同时游牧民族的文化观念和审美习俗也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这些工艺产品中。随着玻璃器史的发展,游牧民族使用的玻璃器在器型、纹饰和功能上都拥有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自史前从未间断地在草原丝绸之路上充当文化使者的角色,玻璃器才能持续不断的输入我国北方地区,为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玻璃器的传入提供了保障,并将丰富多彩的古代北方游牧文化注入玻璃器的发展当中。

综上所述,玻璃器的传入与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关系密切。平坦的欧亚草原为玻璃传入我国北方地区提供了有利的地理条件。物资匮乏的生产方式会促使他们形成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学习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从未间断的丝绸之路为玻璃器持续不断的输入提供了便利,使得域外玻璃文化与工艺在我国古代北方地区生根发芽,同时经游牧民族的传播,进一步影响了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

玻璃技术的历史发展。中国玻璃制作起源相对较晚,纵观我国玻璃制作技术的发展历程,国产玻璃技术发展与西方玻璃工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几乎贯穿国产玻璃技术的历史。西方玻璃制作技术的发展与丝绸之路的交流紧密相关,生活在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对中国玻璃技术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鲜卑、回鹘、突厥、契丹、蒙古、满族等游牧民族掌握政权后,对玻璃器的使用和制作怀有高涨的热情,大力推动了我国玻璃技术发展的进程。

国产玻璃制作技术的发展历程。玻璃作为一种手工制品,是当今社会十分常见的人造材料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世界上最早的玻璃诞生约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的两河流域,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中国玻璃约在商周时期出现,比西方玻璃出现晚了多年。

由于制作玻璃时在材料使用的上的差异,玻璃的起源存在着诸多争议,但研究者们对“玻璃器发展受西方玻璃技术影响”的观念达成共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物出土发现中国与西方古代玻璃的成分不同:中国国产玻璃的主要为铅钡成分,而西方玻璃则主要为钠钙成分,二者成分不同,所以诸多学者针对中国玻璃的起源的观点,更倾向于独立发展的玻璃自创说。

国产玻璃的发展不像历史王朝的更迭一样有明确的历史节点,没有大量出土物证和文献记载来界定玻璃器的发展历程,但国产玻璃在文化上的变迁从未中断,发展变得更加隐秘持久且时段难以寻得。因此,在探究国产玻璃器的发展过程时可以先将目光聚集在制作技术上,对国产玻璃的技术发展变化进行系统梳理,从而间接探究国产玻璃器物发展当中的技术更新和文化流变。

春秋战国至秦汉间,后德俊认为国产玻璃制作珠饰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模压法,古人制作玻璃器时通常会先制作上下两块泥范,再将融化的玻璃液浇注到泥范中进行处理,利用泥范自身重量将上下两块玻璃液进行融合模压。但由于玻璃的技术的限制,玻璃液黏性较大难以把控冷却的温度,所以会影响玻璃成型的光泽感和平滑度。

第二种制作方法为铸接法,是玻璃液在冷却过程中制作而成,多用于玻璃眼的制作,制作时会把玻璃液注入模具中,为达到想要的效果会将不同颜色的玻璃液控制温度进行多次覆盖。蜻蜓眼玻璃的母体和眼为分开制作的,先使用熔化的玻璃料加热成圆珠形,在这个过程中保持温度,再对蜻蜓眼的“眼”表面进行数次连接或粘贴后定形,最后把“眼”铸接到一个玻璃珠上,玻璃铸接法与青铜器制作的技法一致,铸接方法也被用于玻璃管和耳珰的制作中。

第三种玻璃器的制作方法则为烧结法,这种制作方法与砂釉制作类似,将制作玻璃的石英粉末用助溶剂和粘合剂进行进行调和、塑形,用泥土填满玻璃珠的空心进行加热,最后把泥土剔除,这种方式仅在表面形成一层砂釉,内部没有完全融化。在制作玻璃器时也常采用“模压”“缠丝”等技术,这个时期的国产玻璃制作技术还没有脱离青铜器、陶釉的制作方法的影子,玻璃的生产制造处于初始阶段。

国产玻璃的技术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铸造和模压的基础上出现了吹制技术。吹制方法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为无模吹制法,多使用吹、拉、夹、掐、粘、滚等方法,在制作国产玻璃时先使用金属棒沾取液态的玻璃料,采用人工吹气的方式使其鼓起膨大直到需要的大小后,用另一根金属棒接替,再用剪刀截断吹管部分,对玻璃再进行修整成形便可脱离金属棒。有模吹制法的步骤则是在放进模具之前将玻璃吹制成小泡,随后在制作完备的模具中继续吹制成型,待玻璃器温度轻微冷却后剪断吹管。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后的国产玻璃在生产技术上并无重大突破,而是在玻璃器的配方上有所变化,同时工匠制作工艺相较之前有了显著提升,生产出大量质量精美的国产玻璃。这种状况直到清代有所转变,清代玻璃达到了国产玻璃的鼎盛时期,出现了雕花的琢磨、套料等工艺,工匠掌握了褪火技术攻克了大型玻璃器制作的难度,又结合了其他工艺制作出了戗金玻璃和琢玉玻璃,其中套料玻璃无论是在造型还是装饰上,都十分具有中国特色。

孙廷铨在《颜山杂记》对玻璃制作流程有过科学全面的记载。清代玻璃器型兼采国产陶瓷玉器和金属器形的同时对玻璃器形有所创新,产品更注重观赏性。“元明清时期的玻璃器制造技术受到西方制造业的影响。如清代康熙帝已专门邀请国外玻璃工匠在北京故宫内设立玻璃制造工场。玻璃吹制技术得到发展,生产出薄壁玻璃器作为日常器皿,进而发展到生产颜色玻璃,作为宫廷艺术装饰品”。

此时玻璃多为珠饰、玩具为主,制作技术发展停滞。国外的玻璃发展也进入冷冻期,输入数量在锐减。元代设置了“瓘玉局”,专门用来仿制玉器,以珠饰和发饰为大宗。

元朝时期,在南下、西征时带回来一些工匠,促进了新疆地区玻璃制造的发展。除了新疆之外,山东博山也发现了制作玻璃的遗址。“博山玻璃不含铅,或只含少量的铅,而氧化钾的含量一般不超过10%,氧化铝和氟的含量也比较高”。元明时期的玻璃配方一直沿用到清代。“清代博山玻璃的配方主要是硝、马牙石、紫石和绫子石等。

明代时期中国玻璃生产中心则在山东颜神镇。元明玻璃器都不是透明或半透明的,而是更加注重仿造玉石、绿松石等不透明的美石”。清代时期的玻璃在元明时期原有的玻璃制作基础上,吸收了西方最新的玻璃技术,创造出了技艺更精湛的玻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743.html